六看六查六抓”,做好督察“后半篇文章”

 8月26日,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东省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。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,此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格遵循目标导向,坚持更高标准、更严要求、更实举措,对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  当前,山东省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,逐项明确整改目标、整改措施、整改时限,以问题整改为抓手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不仅要从督察中认真总结工作得失,更要扎实做好督察“后半篇文章”。

  落实“回头六看”,在部门高效联动上下功夫

  一看党委把关站位。一级党委肩负着领方向、把总关、定盘子的重要职责,党委班子尤其是“一把手”要提高政治站位,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,对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时研究部署、抓好贯彻落实。

  二看政府谋划定位。政府“一把手”要总负责、总牵头、总调度,确保硬任务由硬人抓、相关任务配合抓、全局性任务一起抓,压实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,对事关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政策、决议、意见、方案和全局性举措,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拿出相对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。

  三看执法靠前卡位。生态环境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。一方面,要主动挑起执法监管的重任,履行好到一线、到现场抓落实的职责;另一方面,要发挥牵头协调调度作用,切实利用好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”“蓝天工程指挥部办公室”等平台,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的会商研究,调度职能部门及时上前到位履行职责,督促责任部门尽快解决问题。

  四看部门配合走位。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并非生态环境部门的一家之责。围绕“管发展必须管环保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”的职能分工要求,各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。特别是针对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,各职能部门要在政策法律法规上互通有无,在执法监管上主动补位,最大限度破除“都管都不管”的弊病。同时,各职能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,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,使出台的政策、制定的具体措施更切实际、更科学规范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

  五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。一方面,要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,促进企业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,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;另一方面,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当好“店小二”,在企业项目申请立项、工程落地开工等方面提供 “一站式”全过程服务,还要当好“监督员”,以高标准严要求倒逼企业加强环保措施的落实。

  六看社会监督氛围。要主动开门纳谏,聘请部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,推动社会监督往实里走、深里走、高处走,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。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、法律法规等,主动走进群众、深入群众、融入群众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及监督水平。

  坚持“跟进六查”,在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

  一查国土空间规划。要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,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,并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、规划产业发展、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,逐步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,夯实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。

  二查区域产业结构。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,围绕“布局合理化、产品高端化、资源节约化、生产清洁化”,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升级,严格控制高耗能、高污染项目,继续深入抓好“四减四增”的落实。此外,在谋划新项目、发展新产业上,要更加关注绿色产业、引进绿色项目,培养扶植一批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。

  三查“三线一单”落实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,有些地区山石、砂土、河道等自然资源违规开发,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,又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。我们要把“三线一单”(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)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“紧箍咒”,坚决避免因盲目上马项目而造成不必要的生态损失和经济损失,切实压实各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。

  四查环境治理短板。当前,一些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环境治理短板弱项,典型的如农村生活污水、垃圾分类、卫生改厕、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等。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担当作为和攻坚意识,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,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

  五查生态经济效益。坚持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算好经济发展的眼前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账,提高项目引进的标准和门槛,敢于把高耗能、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。此外,要立足于严、立足于早、立足于好,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执法监管“关口前移”,对存在环境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要“过筛子”,切实把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道关口。

  六察民心民情民意。一方面,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来电,认真听取意见,及时掌握情况;另一方面,根据人民群众的反映,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调查处置,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。

  做好“重点六抓”,在打造生态环保铁军上下功夫

  一抓市县一体执法。按照生态环境执法“重心下移、关口前移”的精神要求,突出市级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的“核心中枢”作用,强化指挥调度和检查督导职能,建立形成一套指令畅通、反应迅捷、机动高效的工作机制。坚持市县两级执法队伍同岗同责,整合市县两级执法队伍,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,全面推动“一体化”现场执法检查,确保压紧压实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。

  二抓镇街同步监管。作为基层的一级党委政府,当前各镇(街道)普遍存在人手少的问题,属地监管职责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到位。因此,要强化镇(街道)同步监管,重点抓好监管网格建设。一方面,县级生态环境执法中队实行分片包镇(街道),推动县乡监管同步化、执法监管一体化。另一方面,各镇(街道)要克服资金和人手短缺的难题,可以从各职能部门或各行政村选派人员兼职,形成“乡呼县应、县管乡动”的双向联动机制。

  三抓人员素质提高。抓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机制建设是重点,人员素质是关键。当前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、新任务和新要求,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法监管队伍。因此,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、政策理论、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,重点抓好岗位练兵和执法实战,提高执法监管队伍的整体水平。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,采取多途径选人、多渠道培养,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输入一批有学历、有知识、有能力的年轻人,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素质。

  四抓作风纪律建设。面对各种利益诱惑,要坚持铁腕治军,强化制度约束,扎紧扎牢纪律和规矩的篱笆,全力抓好基层队伍尤其是执法一线人员的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。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办法和追责问责规定,对执法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人员要表彰奖励,对不作为、乱作为、假作为,甚至违法乱纪的人员要坚决依法依规处理,切实担负起生态环保铁军的责任与使命。

  五抓资金投入保障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围绕执法能力现代化,要加大在必要的监测执法设备上的投入,真正解决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的设备短板。围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,要加大资金投入,全面加强技术培训,积极支持基层执法人员外出参与业务培训活动,全方位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作战能力。

  六抓社会力量支持。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。当前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广量大、任务繁重,而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又缺乏专业人才、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,在这种情况下,要主动邀请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以及第三方监测检测机构,参与问题研判、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,不断提高基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主办:安庆市环保联合会  承办:安庆市环保协会  技术支持:众和网络
地址:安庆市纺织南路21-1 邮编:246000 E-mail:aqaefbgs@163.com Tel:(0556)5560315
备案号: 皖ICP备15012341号-1